中国减碳版图初显十余省份公布碳达峰方案,煤炭消费削减新法
时间进入2022年末,多个省份和地市陆续年内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。省级层面,各地大多延续了中央的提法,即在2030年(之前)实现碳达峰。各地的规划均涉及能源转型、产业升级、多行业控碳、减碳等核心举措,中国省一级的控碳减碳版图已面目初显。
作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一步,多地在碳达峰方案中辟专章规划能源转型,上海、海南、天津等地更是将其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。其中,各地都给出了多种削减煤炭消费的举措,北京更是表态,非应急情况下基本不使用煤炭。同时,发展本地的新能源产业也被各地列入日程,多地都在布局氢能研发工作,建设氢产业链或产业集群。
不过,从已公开的情况来看,各地对碳达峰实施方案的披露情况不一。天津、海南等地仅发布精简后的规划文件;另有多地仅发布新闻通稿,尚未上网公开全文。几项核心指标中, 有15省份发布了“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占消费占比”的量化指标, 有7个省份发布了“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”的量化指标,其余地区均为定性描述。
十余省份年内公布碳达峰方案,压减非化石能源消费海南力度最大
11月8日,《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》向社会公开,此文件已于10天前在内部下发。自今年7月起,上海、江西、吉林、海南、天津、黑龙江、辽宁、江苏、北京、湖南等省份陆续公布了“碳达峰实施方案”。从公开信息看,其他地区也正在制定方案,或出台方案但未向社会公开。
这表明多地已逐渐形成推动双碳目标的文件体系,中国省一级的控碳减碳版图已面目初显。综合多地情况,其中,省级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”是贯穿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,近期陆续出台的“碳达峰实施方案”,则聚焦碳达峰的实现。
2021年前后,多市率先发布了不同的碳达峰时间点,其中武汉等地更是提出要在2022年实现碳达峰,颇受瞩目。与之不同的是,省级层面的碳达峰时间点均按照国家目标,设定为2030年或2030年前。
“统一动作”或与中央层面的规定有关。2021年10月,国务院发布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要求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政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,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禀赋、产业布局、发展阶段等,坚持全国一盘棋,不抢跑,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,提出符合实际、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、路线图、施工图,避免“一刀切”限电限产或运动式“减碳”。各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、审核通过后,由地方自行印发实施。
其他关键指标各地表现出了差异性。国家方案中,2030年的“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”要达到25%左右,各地通常设定在20%~35%间。 国家方案将2030年的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”设为65%以上,地方多在65%或70%。
非化石能源消费包括核能、风能、太阳能、水能、生物质能、地热能、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,也是推动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。各地多将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设定在20%~35%间,例如,吉林宁夏辽宁陕西等为20%,湖南内蒙古为25%,重庆为28%,福建浙江为30%,广东广西为35%。占比最大的为海南,要“力争提高至54%左右”。此外,还有部分省份没有给出明确的量化指标,江苏仅表示“比重持续提升”,江西则称“达到国家确定的江西省目标值”。
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,指每生产1单位GDP所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的降低比例。国家发改委称,设置该指标,有利于引导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产业绿色转型,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。
但明确披露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”的省份更少。已公布省份中,目标降幅最大的为上海,定为下降70%;天津、吉林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海南等省份定为下降65%以上。此外,湖南、内蒙古、广西、辽宁等省份仅称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”;河北为“继续大幅下降”;重庆、陕西为“持续下降”。
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发展循环经济,打造低碳产业链
在推进能源、冶金、建材、化工、城建、交通等领域实现碳达峰同时,多地也在方案中同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。
江西在其碳达峰方案的解读稿中谈到,江西二氧化碳排放呈现总量低、人均低、强度低的特点,碳排放总量在中部六省最低,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分别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%、75%。与发达省份相比,江西是革命老区,经济总量不大,正处于厚积薄发、爬坡过坎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工业化、城镇化正在深入推进。
“(江西)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重,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,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力气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工作。”该解读称。
江西碳达峰方案称,要打造低碳产业链。包括,航空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中医药、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,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融通供应链。强化能源、钢铁、石化化工、建材、有色金属、纺织、造纸、食品等行业间耦合发展,推动产业循环链接,支持钢化联产、炼化一体化、林纸一体化等模式推广应用。
北京则延续其严格的产业调整政策。文件称,持续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调整退出,严控、压减在京石化生产规模和剩余水泥产能,研究制定石化行业低碳转型工作方案。适时修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,统筹纳入碳排放控制要求,坚决遏制高能耗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。在为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础上,合理控制数据中心建设规模,提升新建数据中心能效标准,持续开展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。
在产业调整过程中,一个被多地提及的关键词是“循环经济”,包括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,各类废弃物回收利用、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回收体系等。上海表示,要建成3-5个循环利用产业基地,培育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,提升固废循环利用产业能级。吉林也明确,推进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。
值得一提的是,沿海城市天津提出着力壮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。方案称,支持建设集研发、孵化、生产、集成、检验检测和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,到2025年,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55万吨/日,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左右。
本文转自中国混凝土网
http://www.cnrmc.com/news/show.php?itemid=123161
如有侵犯,联系删除